2020全球疫情之下出国留学敢问路在何方?正确的自我认知与留学动机
切换城市:
上海
你好
  • 你好
  • Hello
  • 안녕하세요
  • こんにちは
  • Guten Tag

2020全球疫情之下出国留学敢问路在何方?正确的自我认知与留学动机

作者

张老师

新闻类别
教育资讯
时间
2020/05/07

  要开始任何事情,第一步至关重要,我们要清楚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适不适合做这件事。《孙子兵法》开篇便是“始计第一”,所以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很难把事情做对做好。假如你是一个不愿意尝试新事物新环境的人,抑或你是一个离开父母一定距离就会生活上出现困难的人,自己从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做派,那疫情形势下,请不要“杞人忧天”地多虑要不要出国留学了,缺乏实际意义和可预见的正向结果。当然这是当一个人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的前提下做出的判断,很多时候人并不是那么自知,不能从根底的问题上确定自己是否适合留学,也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类常见的错误留学动机:

  (1) 面对眼前困难逃避型:

  有的学生认为国内高考或考研太难,以为留学相对容易,反正最终要拿个大学文凭,不如选更简单的。(殊不知国外很多大学宽进严出,每天的作业、presentation、相关阅读和考试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难得多,当然好的大学也不容易进,启明大学上海办事处杨老师诚恳地告诉你该面对的人生困难不是换一个地方就能逃避掉的,你的人生“九九八十一难”必须一一经历才能“得道”,只是发生时间和方式不同而已)。

  (2) 好高骛远捡便宜型:

  这类学生盲目地以为国外都是优待留学生的,自己到国外相对本地学生来说是外国人,可以比本地学生更容易进入当地一流重点名校和强势专业。与其在国内读个普通大专或本科,不如去读个名校文凭。这种情况又起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种就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天真地以为国外大学都简单,名校也能顺利混毕业(这种属于傻傻的不清楚,在此不赘述);另一种则是不断自我暗示打气:“我在之前没学好是因为老师方法不对,国外的课堂更轻松活泼,我可能比较适合那种氛围和教学方法”或者“到了名牌大学,大家都努力学习,我自然也会耳濡目染地不断提升自己,跟好学生在一起就会越来越好,我不比他们天资差,刻苦努力一定可以迎头赶上,甚至后发先至”等等,家长也对此深信不疑,拿这套说辞说服自己和孩子。(这种就属于典型的自欺欺人,谎言说到连自己都相信了。

  你之前学不好是因为学习方法、态度等各方面综合有问题,不只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问题,换个环境也改变不了你的学习方法、态度乃至学习惰性,更何况国外老师也不都是轻松活泼的性格;而从天资的角度上看每个人都是不差的,而学习大学专业课程却是要有基础的,每个人的基础是可以千差万别的,比如你报读欧洲的医学,如果连生物、拉丁语等基础都不行,怎么顺利读下去呢?;再者进入顶尖大学的当地学生都是通过当地公平的选拔性考试被录取的学霸,如果你原来不是同等优秀的学生,你去了跟他们基础一样吗?有交流话题吗?面对同一个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一样吗?就好像你的逻辑是“国内绝对考不上清华北大所以哈佛耶鲁应该更适合我”,这不是谬论是什么?真的让你侥幸地进去了,才是你不幸的真正开始。

  不能融入、不在同一水平、背负巨大心理压力等等,学霸的生活方式不适合每个人的。因此,不管国内国外,对目标学校有个清楚的定位很重要,我是什么水平,就选合适我的学校和专业,不要拿留学当捡便宜走捷径的方法。凭借外国留学生身份去申请一所国外略微拔高一点的学校做个适度的自我挑战完全可以的,也是鼓励的,但千万别一股脑热地去找个自己基本挑战不了的学校,那你将不断面临挫败感。你小学没学好,带来了挫败感,导致你中学也不喜欢学习。而如果在重点中学没能学好,又怎么那么肯定在重点大学换个环境就一定能学好?想想自己这样不切实际“画大饼”式许愿几次了?相反那些中途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都是从某个科目学习的一点点成就感开始改变的,人都需要成就感,学习方面更需要,解决了一个小问题才能解决另一个更大的复杂问题,所以填报的学校无论国内外,一定要是能让自己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并逐步提升的,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正循环并最终帮助你实现个人价值。)

  (3) 主次不分迷茫型

  小学时老师喜欢提问:“同学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啊?”,作为老师嘛,总是想帮助孩子找到奋斗目标;作为孩子嘛,童言无忌,梦想都是应该被鼓励的,大家很泛泛地争相抢答“科学家”、“宇航员”、“老板”等等,听得老师心里充满了希望。接着再问他们为什么梦想是这样,有的说受人喜欢和尊敬,有的大谈美好畅想,反正不存在实际困难,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孩子本应该这样。只是如果这时突然有个孩子要跳出来说自己想当老师,因为老师可以给其他孩子布置作业,或者有个孩子说要当厨师,因为可以天天吃好吃的,我们也不能嘲笑他们,反而应该尊重和夸奖这些特别的孩子,他们特别在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敢于真诚地表达出来,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很不容易。说了这么多,主要是看到有些同学到了18岁高中毕业仍然无甚长进,你问他大学读什么专业,他还是迷迷糊糊,也不考虑就业,也不知道行业发展趋势,一切听父母和老师的,偶尔自己还冒出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这样的高中生还是不少的。我们不能责怪他们,因为学习方式和信息多少等各方面问题造成了他们的不爱做决定和不太会做决定的问题,大城市的学生则相对好得多,很多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志向和相关专业的行业背景等。突然多了一条留学的道路可选时,有的学生迷茫下的回答真的让你吃惊,如“我喜欢和外国同学交流并成为朋友”,“可以练习和提高外语口语”等等,答非所问,用一个细枝末节的次要原因来“避重就轻”地回答你的问题,重点完全跑偏了。(如果只是为了交流文化、交朋友和提高外语能力,在国内更勤快点,多读外语书或者在线交几个朋友练习口语好了,何必学唐玄奘西天取经?人家有重大目标,你的目标太生活化了,不留学也能轻易实现。)

  (4) 追求身份功利型

  也有学生习惯性把海归当成一种特殊身份,作为获得优待和“高看”的条件。不可否认,留学归国人员享有一些落户、进口车购置税等方面的优待政策,但现在的留学生每年动辄几十万,正在留学的学生总人数上了几百万,人们比以往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留学生群体里面参差不齐,不是人人都真的“喝”过“洋墨水”,海归最终成为“海待”、“啃老族”的也不少,有的留学生出国只是 “戴着游泳圈划了几下水”,有的努力一点“游了一趟泳”,当然也有实打实“潜水”式潜心苦读的,大家开始趋于理性思考和认知,留学回国人员也要根据留学地区、学校、专业、成绩等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话说回来,只是为了一个这样的被社会已经理性认知的身份而选择出国留学,同样也是舍本逐末,花了那么多资金、时间和精力,已经够买多少车,够落户多少个城市了。做这种选择的同学,除了满足虚荣心,还真看不出哪里存在着实质意义。)

  所以,想要真正把留学这件人生求学大事做成做好做得有意义,需要先认真仔细反思、思考和计划,再慎重做决定和进一步规划,这样才能有个好的出发点,本身已算成功了一半。综上,笔者认为,我们之所以选择去留学,基于的正确动机应该是自我衡量下来自己是一个乐于挑战和接受新事物新环境的人,同时要学习的专业在留学目的国有其学习价值,可能是那个国家的国际优势产业,也可能是和国内大学在同专业的研究视角不同等等,学成后能真的成为一门立身技能或手艺,能有助于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或对社会国家或产业有一定的价值,找到符合自己水平的学校并立志要挑战自我和潜心学习研究。若发心于此,你便可以毫不犹豫地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你适合留学,可以选择留学。

  预告:系列连载3-如何合理定位留学目的地(特别是疫情期间)

  作者:奇语点津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273684

  来源:知乎

  原创声明:此系列文章为奇语点津作者杨老师个人独立原创,知乎首发,请尊重创作成果。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在其他平台转载,亦严禁修改。如有转载需要或对其中内容的批评指正,可联系作者本人。

猜你喜欢